深度觀察|文旅新紀錄,中超借鑒大連模式
大連英博主場連續兩場中超聯賽的盛況,吸引了無數目光。5月5日與17日,分別對陣北京國安和上海申花的比賽,在大連梭魚灣專業足球場進行的兩場比賽,分別創造了中超聯賽歷史第二和第三的上座率紀錄。這座可容納6.3萬名球迷的球場,幾乎達到了滿座的狀態,上座人數分別高達61,185人和61,135人,占比超過97%。
這一成績的背后,不僅僅是球場容量的優勢,更體現了大連這座足球城市對足球的熱情與魅力。在如今“體育賽事帶動經濟發展”的思路下,大連英博主場的這兩場比賽,也極大地撬動了京滬兩地的文旅經濟。國安和申花兩支俱樂部的“遠征軍”球迷,他們的到來不僅為比賽增添了更多激情,也為當地的酒店、餐飲、旅游等相關產業帶來了可觀的收入。
值得一提的是,梭魚灣專業足球場在售票上并沒有遵循所謂最多開放80%座位的原則。相反,它充分考慮到球迷的需求,將客隊看臺和主隊球迷完全連成一片,只設置安保人員維持秩序。這樣的舉措無疑增加了球迷的觀賽體驗,也進一步促進了上座率的提升。
從國家層面來看,賽事經濟正受到高度重視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國務院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均提出要把體育賽事作為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增長點。以中超聯賽為例,高上座率的俱樂部每個主場比賽的門票收入可以接近或達到500萬元,一個賽季的全部收入可以達到數千萬元。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來自球票收入。
對于如何更好地擁抱賽事經濟,各地管理部門和俱樂部都需要認真研究。除了球場的設施和安全保障外,還需要考慮到比賽的時間安排、球迷的交通和旅游需求等因素。比如大連英博對陣國安和申花比賽的時間安排,就充分考慮到了球迷的假期和出行需求,這樣的安排既方便了球迷觀賽,也促進了當地的文旅經濟發展。
總的來說,大連英博主場連續兩場中超聯賽的高上座率,不僅展現了球迷對足球的熱情,也展示了體育賽事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巨大潛力。未來,如何更好地結合體育賽事和文旅經濟,讓更多的城市受益,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。